古时骑马无镫,虽可纵身上下马,但奔驰和作战时甚不方便。马镫的发明,尤其是双镫的应用,标志着马具已经发展到成熟阶段。
据考证,公元5世纪前期,我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鲜卑人发明了马镫。鲜卑人兴起于大兴安岭,后迁至呼伦贝尔大草原。魏晋南北朝时期,鲜卑人先后建立了十几个政权。考古学家曾在一座慕容鲜卑贵族墓中,发现了大量的马具,包括马鞍和一副铜鎏金木芯马镫等。
这对铜鎏金木芯马镫高23厘米、宽16.8厘米,其中间是木芯,为桑木条揉成,外面包钉一层鎏金铜片。因年代久远,铜片已经残破,露出里边的木芯。这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的最早的马镫实物,年代约为公元415年。这座鲜卑墓葬的主人冯素弗,是十六国时期北燕君主冯跋之弟,官至侍中、车骑大将军、录尚书事、大司马等,被封为辽西公。
在秦始皇兵马俑坑中,有与真马一般大小的陶马,其马背上有马鞍,马腹左右侧没有马镫。虽然当时还没有马镫,但已有了马笼头和缰绳。骑手在马背上可以一手握缰、一手舞刀,若射箭时,则必须让马停住或下马来射。据考证,两头弯立的木制马鞍鞒,也是鲜卑人发明的,再加上马肚带、马镫和保护马腹的“障泥”,战马的马具就基本齐全了,这使战马和骑手融为一体,威力大增。
在考古发掘的西晋釉陶马的鞍下左侧,有一个悬挂着的近似三角形马镫,其右侧则没有马镫。因此有考古专家认为,最早的马镫应是单镫,悬于马腹左侧。后来发展为双镫,从此人马合一。
据考古发现,阴山岩画中有马与马镫,为研究马镫的历史提供了珍贵资料。
马镫一般由镫环、镫柄组成。早期马镫内为木芯,外包金属片和皮革,镫柄较长,镫环近似三角形或椭圆形。千百年来,北方游牧民族制作马镫的技艺不断提高。马镫发展到近代,其材质有金、银、铜、铁、景泰蓝等,工艺上采用鎏金、包银、错金、错银、错铜和景泰蓝等,款式多样,图案各异,制作极其精美。蒙古族工匠制作的马镫,有蝙蝠纹、祥云纹、花草纹、铜钱纹等。
蒙古族曾有一个习俗,青年男女结婚时,要将各自所骑的马的马镫交换一只,寓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生相互依存。这样交换过的马镫被称为鸳鸯镫。
(责任编辑 张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