盟市频道
 
站内搜索
呼和浩特  包头  鄂尔多斯  赤峰  通辽  呼伦贝尔  兴安盟  锡林郭勒  巴彦淖尔  乌兰察布  乌海  阿拉善  满洲里  二连浩特
视点聚焦              更多 >>
梦娃公益广告的展播:梦娃送吉祥送美德
【视频】笑脸如花儿般绽放
我国恢复国宾车队摩托护卫 曾因阻塞交通…
《你所不知道的中国》内蒙古站:那达慕大会
本土微电影《认舅舅》
二连浩特市:大项目强筋壮骨促发展

    最新新闻              更多 >>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七十二周年内蒙古文…
·翰墨丹青书党恩 跟党跨入新征程
·马上风采
·极限挑战
·花海徜徉
·湿地美景
·蒙古马美术作品展
·首府各界庆七一
·共同唱响 心中的赞歌
草原文化
足尖上的传承——内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之蒙古族秧歌
来源:内蒙古新闻网 作者: 日期:2019-7-19 浏览量:14969次
字体:     

  黑眉花脸,穿红戴绿,秧歌是一门包含音乐、舞蹈、杂技、诙谐、祭祀礼仪的综合艺术。浑厚而雄健的蒙古族秧歌——“雅布根呼格吉木”,是翁牛特旗朝格温都苏木德日苏嘎查独有的步调音乐与舞蹈形式。它吸收借鉴了汉族秧歌的形式,同时在内容上融入了蒙古族元素,2018年被评为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诞生一百多年来,蒙古族秧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生活的变化,内容不断丰富和发展,其鲜明的民族特征和艺术特色受到各民族群众的喜爱,成为当地节庆期间一项重要的民俗活动。

在大街上表演

  脚尖擦地走,双臂绕圈扭。

  上身左右摆,稳步向前瞅。

  古布日一甩,队形变得快。

  步步紧跟上,激情满胸怀。

  一首在当地广为流传的打油诗,仿佛把蒙古族秧歌队带到了我们的眼前,震天的鼓声和悠扬的唢呐声似乎从耳边传来……也许你已看过上百场秧歌,甚至参与过,但只要见到蒙古族秧歌,还是会让你印象深刻。热情奔放的蒙古族秧歌,彰显了草原人民率真的个性魅力,让人难以忘怀。


领舞人“伞头”
  快节奏的户外派对

  “蒙古族秧歌最鲜明的特点就是节奏快。”

  “扭了蒙古族秧歌,就不想扭别的,总感觉不过瘾。”

  蒙古族秧歌在自治区级代表性传承人王云英的心中不可撼动。从13岁起,王云英就开始表演蒙古族秧歌。因为热爱,她用心学习大家的表演技巧,博采众长,加上个人感悟,一直是队中的骨干力量。她曾向周玉林、赵凤海等老一辈艺术家学习秧歌的场技和组织方法,并接替他们成为德日苏嘎查蒙古族秧歌的组织者,每年重大节庆都要带领秧歌队参加表演。

  “秧歌队一出场,大家都追着看!我们的步伐特别快,打完一场,浑身是汗。”王云英说。

  据村里的老艺人提及,蒙古族秧歌在当地已有130多年的历史。清朝光绪年间,牧民鲍礼和关其格受汉族秧歌的启发,编创了蒙古族秧歌。最初,秧歌队全部由蒙古族牧民组成,后来由于不断有汉族人迁居此地,秧歌队添加了部分汉族成员。此后一直流传至今,每逢年节都要走街串巷进行表演。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随着全国对民族民间艺术的抢救挖掘,李玉珍、赵凤海等人深入到该地普查,对独具特色的蒙古族秧歌进行了全面的搜集整理,对德日苏嘎查蒙古族秧歌的特点进行了深入的挖掘和研究。经过几代人的不断努力,2009年,诞生于翁牛特旗朝格温都苏木德日苏嘎查的蒙古族秧歌被公布为旗级非遗项目;2013年被确定为市级非遗项目;2018年10月被正式批准成为自治区级非遗项目。正是这些传承人的口传心授、不懈努力,德日苏嘎查的蒙古族秧歌才得以生生不息,世代相传。如今,蒙古族秧歌第三代传承人王云英虽然搬到了城里,但她每年都要回到嘎查组织秧歌活动。

  回忆起过去,王云英说:“我年轻的时候因为个子高,被队长安排在了秧歌队的重要位置。那时候大家没钱买衣服,都是有什么穿什么。有的人穿的是被褥面,有的人穿的是结婚时的衣服。我的父亲是村里的赤脚医生,我就穿着父亲的白大褂扭秧歌。大家手里拿的都是生活用具,像筷子啊,毛巾啊……不像现在,都是统一做衣服道具了。”

  就算在物质条件匮乏的年代,也没有阻止德日苏嘎查的人们渴望文化娱乐活动的热情。

  “一到过年的时候,我们几乎家家都去,挨家挨户地拜年。只要秧歌队一来,人群就会如潮水一般围拢过来。”王云英说。

  秧歌表演有时行进,有时在场地上表演。看秧歌都是人挨着人,大家的焦点各有不同。有的人看门道,有的人看热闹,享受着沉浸在秧歌中的那一份快乐。


蒙古族秧歌自治区级传承人王云英(右一)和队员合影
  热闹之中有门道儿

  民间舞蹈源于人们的劳动生活,它由人民群众自创自演,表现了一个民族或地区的文化传统、生活习俗以及人们的精神风貌。

  “蒙古族秧歌为什么这么好看?还要从它的舞蹈动作和场技变化说起……”翁牛特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负责人刘臻说。

  蒙古族秧歌,有两个重要的舞步。一个是“擦踏步”,双脚跟提起,前脚掌一拍一步擦踏前进,上身左右摆动,手臂随着上身的摆动,于两侧呈25度轮流划圈;一个是“横窜步”,双脚在一拍之内同时向一侧跳。队员们向后倾斜的身体既像牧民在马背上套马的勇猛身姿,又像摔跤手搏击前雄鹰展翅的舞姿,急促的步调表现了蒙古族特有的马背生活节奏。

  舞蹈表演没有固定的模式,舞者即兴发挥、率性而为。参与者可以尽情感受舞蹈的喜庆、诙谐、幽默与欢乐的气氛。通过各种道具的使用,和活泼潇洒的舞姿,以及各种队形的热烈场面,表现蒙古族牧民在节日里的欢乐气氛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每当鼓乐响起,伴随着欢快的歌声,舞者们踏步、横走、叉腰、跳跃、双手挥舞……扣人心弦,充满生命的律动。


用牛肩胛骨制作的道具套力棒子
  蒙古族秧歌是以舞为主、歌舞相间的表演形式。有时以舞为主,舞蹈段落清晰,结构完整,衔结自然;有时载歌载舞,舞蹈队成圆场后,鼓点停,歌者在伴奏下,到场内表演赞词诗篇,或者演唱蒙古族民间流传的歌曲等。其中“唱丑”的表演,突出了诙谐的特点。

  除了舞步和歌唱,蒙古族秧歌场技的变化也是一大亮点,它使整场秧歌高潮迭起,扣人心弦。

  以舞为主的队列表演,突出了场技的作用。一个圆场表演结束后,鼓点由慢转快,随着节奏速度的变化,舞者从稳健的“擦踏步”和较慢的“盘肠”队形,变为较快的“跑八宝”“挂扁担”“车轱辘阵”“野马分鬃”等复杂的队形,将舞蹈推向高潮。随后,又变换为较简单的“别杖子”“挂葫芦”等队形。

  领舞人也叫伞头,挥舞古布日(蝇甩)指挥队形,形似草原上的人们边走边拨拉着草,击打蚊虫的姿态。

  蝇甩的使用代表了不同队形的含义:向旁直甩,表示“挂扁担”;向上甩圈,表示“挂葫芦”;左右来回摆动,表示“别杖子”;正反横8字绕圈,表示“跑八宝”;左甩一下,右甩一下,表示“野马分鬃”。

  队列变换的灵活性,突出了舞蹈的欢快与彪悍,形象地体现出舞蹈的风格特点,以及草原的风土人情。


场技“卷菜心”
  兼收并蓄初心不改

  现在,蒙古族秧歌的号召力仍然不减当年。放下手机,走出去、扭起来,是队员们对健康生活的理解。

  “我们有一个微信群,农闲的时候只要有活动,就是一呼百应,都怕自己被落下。现在有七八十人在参与,30岁到70岁的队员都有,队伍中年龄最大的韩雪梅已经72岁了。”王云英说:“今年正月十五、三八节、母亲节,我们都组织了秧歌表演。有时我们还参与祭敖包活动。”

  “近几年,翁牛特旗文化部门组织专业人员,对蒙古族秧歌进行了深入的挖掘整理,从服装、道具和表演形式上,对秧歌队进行了培训和辅导,恢复了这一流传百年的民族民间艺术的原貌。他们在民族民间舞蹈大赛中屡获殊荣,成为本地区民俗活动的一大亮点。”刘臻说。

丰富多样的蒙古族秧歌场技
  随着生活方式的转变,蒙古族秧歌的形式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

  一般来讲,跳一场完整的秧歌要12分钟,现在秧歌的时长一般比较简短,大约5到8分钟,最常跳的队形是“跑八宝”“野马分鬃”“车轱辘阵”“盘肠”等。

  内容上也在不断创新。两个“伞头”带领着队伍交叉跳,除了传统的古布日、套马杆,还加入了扇子、哈达。动作上也不受限制,甩开了扭最好看,越夸张越受欢迎。去年王云英带领蒙古族秧歌队扭了很多场,锻炼出了一批队伍。每次演出前她们都要彩排几天,互相探讨、互相学习,共同研究怎么让秧歌表演更好看。

  扮相和颜值直接影响着秧歌队的整体形象。王云英介绍,队形的排列讲究“龙头凤尾”,形象好气质佳的队员会安排在队伍的最前面和最后面。遗憾的是,队里的男同志偏少,只有五六个。未来秧歌队考虑吸纳更多的男队员,让队伍构成更加丰富。目前,王云英正在策划迎接建国70周年的表演活动。届时他们将穿着翁牛特传统刺绣服饰,头戴民族头饰,足登短靴,手中舞动着象征蓝天、草原、太阳、大地的彩色绸布,和全国人民一起迎接这一重大节日,共同庆祝草原人民的美好新生活。

  载歌载舞的蒙古族秧歌,舞蹈形式多种多样,动作千姿百态,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浓郁的地方特色。德日苏嘎查的各族人民,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化艺术遗产。蒙古族秧歌矫健、诙谐、彪悍、欢快,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人爱上蒙古族秧歌,爱上这热情激烈的民族舞步。


                                                                                     (责任编辑  吴钰)

友情链接                                                                       更多>>
Copyright© 2018 WWW.NMGWHYSW.COM Corporation,All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文化艺术网版权所有
蒙ICP备10200666号-1 策划设计:内蒙古信诺网络有限公司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0158号